文峰村: 浸潤著紅色基因的千年名村
◎ 黃鉦平
文峰村(與梅鶴村舊稱石堂),位于虎貝鎮(zhèn)北側,東臨第一旗山兔耳嶺景區(qū),支提山西側,與霍童相交界,系霍山西部山脈下的行政村,人口2300多,是蕉城區(qū)虎貝鎮(zhèn)人口最多的老區(qū)行政村。
文峰村2008年5月被寧德市人民政府評為“寧德市歷史文化名村”,同年12月被寧德市文化與出版局、市農辦、市旅游局、寧德網等單位評為“寧德十大最美鄉(xiāng)村”,2014年11月經國家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七家單位評選為“第三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2016年8月被省老區(qū)辦、老區(qū)促進會授予“福建老區(qū)革命遺址”,2018年文峰村古建筑群、閩東紅軍石堂整編集訓地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躋身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
雕梁如畫 古厝探幽
文峰村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古建筑相對集中,整體風貌保存較好,其中清代的古民居達40余幢,包括元明時期的奶娘宮,明清時期的下馬亭、陳普墓、陳普祠堂、清朝“進士第”“將軍府”“文武魁”等古建筑。還有清朝圣旨、鍍金儀杖牌、將軍武官像等大量珍貴文物遺存,歷史文化遺存十分豐富。
藍天下,馬頭墻高低錯落,文峰村古民居多少有點徽派建筑的味道。但徽派建筑是白墻黑瓦的,這兒的墻卻“不施粉黛”,原汁原味地裸露著夯土的顏色,中國古代建筑的原始夯土技術在這里被完整保留下來。
徽派建筑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文峰的土屋外表粗獷,而內心卻是細膩溫婉的。門窗木雕精致細膩、栩栩如生,檐牙雨墻上盡是泥塑的人物花鳥,其立體構圖惟妙惟肖,雖經數百年,可依然色澤明麗、紋路清晰。屋脊上還有數只“仙鶴”守望著遠方,盡顯當年之豪華。
地靈人杰 明賢輩出
文峰村地處蕉城區(qū)最西部,四縣交界的大山重嶺深處,在古代交通極為不便。然而,這里民風淳樸、尚文習武,人才輩出,僅清朝兩百多年,這個人口不足千人的村落,就出了8名舉人、13名貢生、50名監(jiān)生、182名秀才,更有“文武魁”父子登科,一時傳為佳話。
而讓文峰人自豪的莫過于顯赫一時的一文一武兩位名士———陳普和黃禮珍。陳普是朱熹之三傳弟子,是宋末元初聞名于世的理學家、教育家、天文學家。
嘉靖十四年,寧德縣令葉稠為陳普修建祠堂,并塑像祀之。古樸的陳普祠靜靜地守在文峰村東北角,一代名儒陳普的塑像端坐其中,凝望著文筆山峰;黃禮珍是清代愛國戍臺名將,清朝嘉慶年間任臺澎總兵,誥授光祿大夫、振威將軍。在其故居里,振威將軍的一品武官服像、清朝皇帝賜封給黃家的四道圣旨留存至今,彰顯著他當年的錚錚鐵骨和顯赫榮光。
詩讖八景 峰巒奇秀
文峰村村口新修的“八景橋”上,刻著“八景圖”和詩文。站在橋上,向遠山望去,在薄霧中隱約能看到“雙箸擎天”———“玉帝何年宴眾仙,誤遺雙箸在人間。至今忘卻收將去,插在南閩半壁天。”在非洲開普敦有一張“上帝的餐桌”,而在文峰,玉帝留下一雙“玉筷”,也許在山中還能找到一只“玉碗”。
還有“翠屏霽雪”“石屋朝天”“笑天獅子”“蛟潭映月”……我們不得不敬佩大自然的造物神奇和古人的想象力,然而山路難行,道阻且長,想要學先人尋山問水并不容易。目前文峰村正抓緊整修尋訪“石堂八景”的便道,將各景點串點成線,推出傳統(tǒng)村落文化之旅,讓這些深藏的奇景漸為人知。
葉飛舊居 紅色故地
在曲折的土墻深巷中,有一座老房子并不起眼,從大門走進是一個小院落,第二道門上掛著“紫宸高拱”的牌匾,這里曾是葉飛住過的地方。
1937年底,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和各縣游擊隊在石堂集結,進行為期兩個多月的整編訓練,紅軍在村中設立多處訓練場,戰(zhàn)士白天練習投彈、射擊等軍事項目,晚上學習文化,抗日熱情高漲,部隊也從剛整訓時的七百多人發(fā)展到1300人。在石堂整訓期間,團部與一營、三營、兵械廠、服裝被服廠都設在文峰村,這座老房子就是當年整編部隊的地方。在那崢嶸歲月里,許多文峰青年加入部隊,成為部隊的骨干。
1938年1月24日,閩東紅軍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團長葉飛,副團長阮英平,下轄三個營,開赴屏南棠口集結,2月14日日開赴蘇皖抗日前線。
近年來,隨著九貝紅色旅游公路的開通,尤其是周末游和短假游,吸引眾多城里客人來到這個浸透著厚重歷史文化和紅色基因的千年古村,探訪觀光。“后生努力各自修,不墜遺風好私淑。天開文運常循環(huán),洙泗之濱咸拭目。”如今,古村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要讓“養(yǎng)在深閨”的美景驚艷世人。
責任編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