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觀察|霞浦:“農二代”闖出草莓種植新路子
近日,霞浦縣松城街道青福村草莓采摘園溫室大棚里,一壟壟草莓秧苗枝葉茂盛、長勢喜人,侍弄這個的是一名“85后”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青年董聰。“現在正是草莓采摘期,周末有不少游客前來采摘游玩。”看著一顆顆鮮紅的草莓,董聰心里美滋滋的。
董聰,1989年出生,是一名典型的“農二代”。2014年,他放棄大城市工作回到鄉(xiāng)村,追隨父親端起了“泥飯碗”,成為一名年輕的草莓種植戶。
“草莓種植看起來容易,真正接觸才知道實際工作量很大。”董聰告訴記者,施肥、翻耕、起壟、定植、澆水、覆膜等工作每項都得學習。
起初,董聰的種植方式全靠父親傳授,很快他發(fā)現了問題:傳統(tǒng)栽培方式技術滯后,每年因病害、種苗質量、管理疏漏等導致死苗減產現象時有發(fā)生。
為了徹底解決草莓病害問題,董聰查閱大量資料,認真學習、研究大棚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等,不斷向專業(yè)老師請教。通過邊摸索、邊實踐,董聰從一名種植“門外漢”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新農人”。
隨著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在掌握一定草莓種植技術后,董聰嘗試引進草莓新品種。
“現在消費者尤其是年輕顧客傾向于追求水果精品化,因此,引進了一些符合年輕人審美和口感的新品種,如白色的越雪妃、隋珠及黑色系草莓真紅美鈴等。”董聰說。
然而,父親卻嘀咕著:“白色和黑色的草莓我從沒見過,種出來能好吃嗎?會有人喜歡嗎?”
“老一輩有顧慮很正常,但年輕人總要走出自己的路子。”為此,董聰從村民手中流轉10畝土地,與父親的草莓園分開管理。“那段時間,我白天在草莓地干活,晚上上網找資料。”董聰說,其間,也遇到草莓種苗不合適、存活率低等問題,都想方設法去解決。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董聰的不懈努力下,新品種草莓試種成功,且個頭大、口感甜,還有特殊香味,深受年輕顧客喜愛。在其影響下,父親也慢慢改變觀念,開始嘗試種植草莓新品種。
在董聰看來,現代農業(yè)要一二三產融合發(fā)展,才能延伸產業(yè)鏈條。除了種植草莓,董聰還開拓草莓采摘項目,在他的帶動下,村民紛紛加入草莓種植行列,做起草莓采摘生意。目前,青福村草莓采摘基地面積236畝,平均畝產600公斤。
“為了增加效益,除種植草莓外,我們還進行瓜果蔬菜輪作,今年試種了一個番茄品種,很受顧客喜愛。未來,我們將在現有采摘項目基礎上擴大規(guī)模,配套設置露營和燒烤區(qū)域,增加游客的體驗感。”董聰表示。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記者 吳枋宸
編輯:邱祖輝
審核:劉寧芬 吳明順
責任編輯:邱祖輝
(原標題:寧德觀察|霞浦:“農二代”闖出草莓種植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