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務與公民道德
寧德時評(江邊姜)蕉城區(qū)蕉北街道三元社區(qū)道路改造工程接近尾聲時出現(xiàn)了令人氣憤與尷尬的場面:寧師附小和市水利局出口處尚未完全凝固的水泥路上留下多道深深淺淺腳印。
“這是恥辱的印跡”“這些腳印是展示不道德的標記,將永遠留在那里讓人唾罵”“如果是他家澆路,會糟蹋成那個樣子嗎?”……連日來,路過的市民無不交口抨擊。
社會大眾勇于針砭時弊、激濁揚清,說明這個城市日趨成熟,公民道德逐步提升。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要改變不良社會風氣,僅僅停留在“口誅筆伐”上是永遠不夠的,理智的選擇是挺身而出,果斷制止。筆者聽聞附近的居民說,當踩踏事件發(fā)生時,絕大多數(shù)的人只是抱怨、嘆氣,鮮有“路見壞人一聲吼”的真漢子,否則就不會出現(xiàn)如此大面積的踏痕。
包括道路橋梁、公園綠地在內(nèi)的一切城市公共設施屬于每一位市民共享,因此人人都有義務與責任進行保護。面對故意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大家應該牢記“邪不壓正”是古往今來顛簸不破的真理,大可不必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擔心打擊報復的畏難膽怯心理,因為該害怕與承擔相應責任是破壞者。
道路改造是個人人叫好、人人關心的民生工程,公共服務部門理應接地氣、事辦好才算“好”,可我們發(fā)現(xiàn)上述兩出口處的路障沒有扎牢,才使得極少數(shù)投機分子有空可鉆;澆灌水泥路面不得不封道,但居民出行問題尚未考慮周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把大把的資金投入,像寧德這樣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政府是在勒緊褲腰袋做民生工程的,城市管理者與建設者更應科學規(guī)劃、精打細算,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如果建而疏管,或搞勞民傷財?shù)亩垢こ?,別說贏不了老百姓的好口碑,弄不好還可能成為人民的罪人。
公共服務與公民道德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東西,但它們都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公共服務多一點精細化和人文關懷,公民道德的陽光播灑到每一顆心田,我們的社會將多一份溫暖與安寧。
責任編輯:江邊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