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評:雜說“慎終追遠”
又到清明,在這祭祀緬懷祖先的日子,“慎終追遠”常掛在國人的嘴邊,問其真實義,多半模棱兩可、似是而非。
“慎終追遠”最早出自《論語·學而》,原文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的。
以楊伯峻先生為代表的學院派注釋為“謹慎地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遠代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歸于忠厚老實了”。之所以如此解讀,在下揣測與古漢語對“老死曰終”的釋義有關。
中國古代,祭祀代表孝道,是件十分重大的事情,它甚至與關乎國家安危的軍事相提并論,與孔子同時代又同為山東老鄉(xiāng)的左丘明在《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一書這樣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由此可知,把“慎終追遠”定義為孝敬已故父母、不忘列祖列宗,順理成章。曾經(jīng)有大學者認為,“祖宗崇拜”和“良心教”是中國人自己的宗教,倘若人人都孝敬長輩、誠意正心,民德自然歸厚矣。
當然,也有一些學者對“慎終追遠”進行另辟蹊徑的解讀,亦自圓其說,南懷瑾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南師認為,“終”就是結果,“遠”是遠因,“一個人要想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佛學經(jīng)典名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所揭示的也是這個道理。該佛偈的大意是,如果想知道前世的因緣,看今生的遭遇和境況就知道了;如果想知道來世的結果,看今生的行為就知道了。
人類是健忘的動物,“好了傷疤忘了疼”。杜牧警告說:“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慎終而追遠”無疑是最好的提醒。
相傳,介子推割肉救主,度過危機的晉文公回國執(zhí)政論功行賞時,介子推功不言祿,攜母隱居介休綿山。晉文公求友心切,放火焚山,介子推抱樹而死,死前曾留下血衣、血詩,以生命的代價告誡摯交君主“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環(huán)視歷朝歷代,真正做到“清明復清明”者,又有幾何?
我們經(jīng)常看到貪官在電視鏡頭中聲淚俱下地懺悔:“早知道會有今天身敗名裂的下場,真不應該忘記初心與宗旨,走向人民的對立面。”想想看,每一個作奸犯科的不可能不知道“伸手必被捉”“法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這些連三歲小孩都曉得的常識,但成年人,尤其是為官之人反倒忘了“追其遠因”,而且絕大多數(shù)像賭徒一般抱著僥幸的心理,賭一把試試看,久而久之把錦繡前程、身家性命賭了進去。
古圣先賢最重視防患未然,比如我們常說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等口頭禪?!兑捉?jīng)》坤卦初六爻的爻辭“履霜,堅冰至”;乾卦九三爻的爻辭“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同樣告誡后人:“為人處世,不但要慎始慎終,而且要慎始終”“好的開始等于成功一半,千萬別等到出了亂子才悔不當初”。
再來,眾生或許覺得一個人愛財好色、占有欲強是貪婪,在下以為,盲目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科學技術,也是貪。在物欲橫流的當下,尋常的享受已經(jīng)滿足不了某些人快速膨脹的欲望,必須擁有更加刺激的、技術含量高的替代品。恰恰中國老祖宗早就曉得這其中的道理,他們認為,科學技術要在道德的約束下有序發(fā)展。
譬如,諸葛亮是木牛流馬的發(fā)明者,也是毀滅者,因為他明白,先進的工具倘若掌握在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手里,自然會很好地駕馭使用;一旦落入壞人手中,便成了禍害人類的利器,后果是災難性的,所以,有先見之明的孔明毅然決然地拋棄親手發(fā)明的高科技。
急功近利的現(xiàn)代人完全把老祖宗“慎終追遠”的教誨拋到九霄云外,將完美星球折騰得傷痕累累、面目全非。地震、海嘯、洪水、火山等頻發(fā)的自然災害和饑荒、戰(zhàn)爭、瘟疫、宗教文化沖突等人為災難讓人類戰(zhàn)戰(zhàn)兢兢、無所適從。
據(jù)了解,全球核武庫總當量足以令地球生態(tài)崩潰。身懷利器,殺心自起。但愿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不要給自己埋下太多滅亡的禍根。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
作者:姜炎農(nóng)
編輯:劉寧芬
審核:藍青 梁輝約
責任編輯:劉寧芬
(原標題:寧德時評:雜說“慎終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