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評:“人民城市人民管”不可流于口號
“打的”出行,頻頻有出租車司機抱怨,寧德一中初中部和蕉城實驗小學上學、放學期間,接送學生的私家車把道路當成停車場,嚴重影響通行。司機朋友多次向有關方面反映并提出治理方案,可相關方面對此卻未予重視,始終未采取有效措施推進解決。
志愿者曹先生也有類似經(jīng)歷,他觀察到,城市地磚使用一段時間后便出現(xiàn)松動,如不及時處理,不僅容易斷裂,而且會殃及周邊的磚塊,最后大面積毀壞。曹先生數(shù)次反映無果后,又多次撥打“12345”市民熱線,最終引起城市管理部門的重視,并出臺“即損即補”措施。
城市是現(xiàn)代文明的載體,市民生活的家園。近年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深入人心。許多城市紛紛倡導市民參與城市建設與管理,以期實現(xiàn)共建共治共享。然而,在一些地方,“人民管”仍寫在紙上、掛在墻上,停留在口號層面。市民的參與渠道有限,意見反饋機制不暢,導致政策執(zhí)行與市民需求脫節(jié)。眾所周知,要讓“人民城市人民管”真正落地,必須打破形式主義,構建切實可行的參與機制,讓市民成為城市治理的真正主體。
明明是件雙贏的好事,為什么會出現(xiàn)“口號易喊,行動難行”的怪圈?深層次的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表面上提倡“市民參與”,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以“專業(yè)性強”“程序復雜”為由,將普通市民排除在決策之外。例如,某市在規(guī)劃新建高架橋時,僅通過專家論證和內(nèi)部會議就敲定方案,未充分征求沿線居民意見。道路建成后,噪聲和采光問題引發(fā)強烈不滿,市民多次投訴,最終不得不追加隔音設施,資源白白浪費。事實證明,若市民參與僅停留在表面,缺乏實質性介入,城市治理就容易陷入“事后補救”或“破窗效應”的被動尷尬局面。
相比之下,某省會城市的“民意直通車”模式值得借鑒。該市通過數(shù)字化平臺,讓市民直接對城市規(guī)劃、交通管理、環(huán)境治理等建言獻策,職能部門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回應并落實合理訴求。例如,有市民反映某公園出口設計不合理,導致人車混行,存在安全隱患。政府迅速組織調研,優(yōu)化了通行路線。這種“即提即辦”的機制,不僅增強了市民參與感,也提高了管理效率。
市民參與城市管理,需要制度保障和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尤其應將其納入決策流程,確保民意真正影響政策?,F(xiàn)實中,一些市民雖有參與意愿,卻因缺乏有效渠道或擔心意見不被重視而選擇沉默。因此,政府必須主動搭建平臺,降低參與門檻,激發(fā)市民的主人翁意識。
此外,政府部門還應借助高科技手段拓寬參與渠道。例如,隨著智慧城市的加速推進,各地完全可以推出諸如“智慧城管APP”模式,讓市民隨時云上傳城市管理問題,如環(huán)境污染、非法搭蓋、路面破損、占道經(jīng)營等,然后由系統(tǒng)自動派單至責任部門,處理結果實時反饋。如此高效互動不僅提升了管理效能,更讓市民真切感受到“我說的管用”的主人翁感。
高手在民間。要把“人民城市人民管”落到實處,政府需放下身段,摒棄“替民做主”的僵化思維,真正放權于民,構建制度化、常態(tài)化的參與機制。否則,再響亮的口號,也只會是水中月、鏡中花,無法帶來實實在在的改變。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
作者:吳修良
編輯:劉寧芬
審核:藍青 吳明順
責任編輯:劉寧芬
(原標題:寧德時評:“人民城市人民管”不可流于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