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評|“最美通緝犯”被封號:網紅不能靠“黑歷史”博出圈

“最美通緝犯”被封號
網紅不能靠“黑歷史”博出圈
□ 林哲雨
近日,“最美通緝犯”卿晨璟靚出獄后開啟直播遭到平臺封禁一事,引發(fā)了社會廣泛關注與思考。
2018年,卿晨璟靚因參與“酒托”詐騙被通緝,其因外貌出眾在通緝令上意外走紅。2025年4月,刑滿釋放后的她注冊新賬號進行直播,并在簡介中提及過往犯罪經歷,以此吸引粉絲關注。抖音平臺發(fā)現(xiàn)其行為嚴重違反社區(qū)自律公約,以監(jiān)獄服刑、違法犯罪經歷為噱頭博取流量、不當獲利,對其賬號作出無限期禁言、取消營利權限、抹除粉絲等處置。
此事件背后,反映出當下部分網紅為追求流量不擇手段的現(xiàn)象。一些人將違法犯罪經歷當作吸引眼球的“捷徑”,全然不顧此舉對社會規(guī)則和公序良俗的破壞。犯罪行為本應受到譴責,將其作為炫耀資本分享,不僅是對受害者的極大不尊重,更可能誤導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使其對犯罪行為產生錯誤認知,認為犯罪也能成為“網紅”的資本,從而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影響。
同時,這也凸顯了網絡平臺在內容審核方面的挑戰(zhàn)。盡管平臺有相關規(guī)則約束,但仍存在漏洞,讓此類不良內容有可乘之機。抖音此次及時采取封禁措施,體現(xiàn)了平臺對不良行為的零容忍態(tài)度,也提醒其他網絡平臺需進一步加強內容監(jiān)管,完善審核機制,從源頭上杜絕此類現(xiàn)象再次發(fā)生。
在流量經濟盛行的當下,網紅們應認識到,真正有價值的流量應建立在積極向上、有益社會的內容之上。不能因追求一時之利而突破道德法律底線,應以正確價值觀為導向,傳播正能量,展現(xiàn)自身才藝和社會價值。而從社會層面看,需加強對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提升其辨別是非的能力,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此外,應倡導網紅行業(yè)規(guī)范發(fā)展,鼓勵網紅們參與公益活動等,發(fā)揮其影響力為社會發(fā)展助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huán)境。
此次封禁不僅是平臺治理的必然,更是社會共識的勝利。網絡空間允許犯錯者重生,但絕不容忍將恥辱化為流量的投機。真正的“改邪歸正”,應是對過往的真誠反思,而非對污點的反復消費。當“犯罪經歷成為流量密碼”引發(fā)效仿時,社會需以更清醒的姿態(tài),守護法律尊嚴與道德底線——獵奇可以制造話題,但唯有正向價值才能贏得尊重。

“寧德時評”專題專欄
持續(xù)征稿中!
主辦:寧德市委網信辦
來源:網信寧德 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
作者:林哲雨
編輯:邱祖輝
審核:藍青 周邦在
責任編輯:邱祖輝
(原標題:寧德時評|“最美通緝犯”被封號:網紅不能靠“黑歷史”博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