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評:文明城與文明人
11月3日,市民孫先生代表三都澳新區(qū)居民給報社送來錦旗,旗上寫著:“筑民心通途,破民生堵點”。
去年以來,群眾持續(xù)反映新一中周邊小區(qū)公共交通出行不便,最近的19路公交站點距小區(qū)約1公里,步行需30分鐘左右,如遇惡劣天氣,老人、兒童出行尤為困難。孫先生及周邊小區(qū)居民也曾向12345等平臺反映,但在該區(qū)域增設公交站點涉及多個部門,長時間未得到解決。
民有呼,我當應。本著一心為民的情懷,閩東日報記者鄭凱、刑滕輝等從今年7月份接到群眾反映后,多次前往該區(qū)域業(yè)主單位、公交公司和相關部門了解情況,并于7月28日起進行了報道,引發(fā)相關部門重視,并很快確定優(yōu)化提升方案。10月28日,新站點正式啟用后,新區(qū)近一萬居民的公共出行難問題得以解決。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80年前的告誡猶在耳畔:“都市的文明若只停留在聳立的高樓、拓闊的街道上,而住在這城里的人,思想、觀念、舉動卻還停滯在原有的水準上,那是注定要失敗的。”
寧德市榮膺全國文明城市后,由表及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有居民積習難改,隨地吐痰、高聲喧嘩、亂扔垃圾、擅闖紅燈等行為似粥中之鼠屎,給文明城市抹黑、減分。行走大街小巷,看到那些與文明城格格不入的人與事,心生感慨:沒有文明的“人”,再光鮮的“城”也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
城市的文明終究是人的文明。它不在考核指標的文件夾里,而在日常生活最細微的肌理中。真正的文明,應當如植物生長,由內而外舒展——是市民將公共空間視為“我們的”而非“他們的”,是每個人在無人注視時依然選擇恪守規(guī)則的那份自覺,就像上述孫先生那樣——奔走呼號,服務社會。
城市,非磚石之堆砌,而是人類文明的容器與舞臺。它既需要道路、樓宇等“筋骨肉”,更離不開市民行為規(guī)范、公共精神這些“精氣神”?!抖Y記》有言:“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老祖宗的智慧告訴我們,文明秩序并非僅僅是外在束縛,而是群體共生的內生需求。一座城市的真正品格,體現(xiàn)于高聳入云的天際線,更鐫刻在每位市民日常行為的基準線上。
當然,塑造文明行為,僅靠道德呼喚往往蒼白無力。當精心維護的花壇轉瞬被踐踏,當安靜的展廳淪為喧鬧市場,我們不得不承認“破窗效應”的警示——無序若被默許,便會野蠻生長。
文明人與文明城,如同靈魂與軀體,相互依存,彼此塑造。人的行為編織城市的紋理,城市的氛圍又熏陶著人的氣質。這種共生共榮,要求我們超越對硬件指標的單一迷戀,深入城市治理的肌理。城市管理者應以人性化的規(guī)劃、精細化的管理、對規(guī)則不妥協(xié)的捍衛(wèi),為文明生長提供沃土;而每一位市民,亦需反躬自省,以日常的“微文明”行動,匯聚為城市進步的磅礴力量。
文明的最高境界,是讓守禮成為本能,讓善意成為習慣。在這條永無止境的修煉之路上,城市與人互為鏡像,彼此成全。唯有當每個人的靈魂追上城市發(fā)展的腳步,我們才能真正擁有那既見于形、更融于心的永恒文明。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
作者:司馬東
編輯:陳娥
審核:劉寧芬 林珺
?
責任編輯:陳娥
(原標題:寧德時評:文明城與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