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山本無名。鑼鼓山在閩浙邊界眾多名山中,無論是高、險、峻、秀,都排不上座次,可謂名不見經傳。但她在鳳陽百姓心目中卻有著太陽神一般的神圣地位。老輩人說,幾百年前有位云游道士在此結廬,夜夜聽得山腹中傳出金鐵交鳴之聲,如千軍擂鼓,萬馬搖鈴。道士以杖叩石,山間竟應聲騰起五色云霞,遂稱此山為“鑼鼓山”。傳說終究縹緲,但鳳陽人偏愛這山骨子里的熱鬧氣:春日采茶,夏夜納涼,秋收曬谷,冬儲備耕,鄉(xiāng)親們總要找由頭登上山峰,喊幾句北路戲,敲一敲鑼鼓石,把山風松濤都敲成調子。
如果說北路戲是鳳陽人的文化血脈,早已融入了鳳陽鄉(xiāng)親的精神血液,那鑼鼓山就是鳳陽人的精神骨架,在日夜廝守中撐起鳳陽人的堅韌樂觀性格。
初見鑼鼓山是一年夏天。我應邀到鳳陽采風,先到葡萄種植專業(yè)合作社聽取鎮(zhèn)情介紹,然后到劉氏祠堂看戲,傍晚時分去登鑼鼓山。車行至半山腰寺廟處,再沿著石階拾級而上。沿路雜草叢生,山上除了灌木,看不到幾棵稍大些的樹木。漫山遍野散布著一塊塊飽經風化、紋理斑駁的蠻巖巨石,如鼓、如鑼、如仙人,似桌、似椅、似棋盤,鑲嵌在山頂的草甸間。倚著“石椅”,從海拔1100多米的山頂上放眼遠眺,遠山如黛,近水含煙,腳下的群山走如龍蛇,一陣清風拂過,草也起伏,山也起伏?;秀遍g,峰頂在天穹下浮成戲臺,漫山的巨石組成樂隊,在草石間掠過的獵獵風聲,是誰的出征唱詞?
那一刻,山腳下暮色中的鳳陽鎮(zhèn)宛如一方古硯,晚霞是漫開的朱砂,炊煙作墨,正在書寫一幅山水田園圖景。劉氏祠堂戲臺方向隱約傳來鑼鼓聲,混著孩童追逐的笑鬧。想起看戲時身旁一位老者的嘆息:“現在會唱北路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但鑼鼓山在,戲臺還在,一代一代人的記憶就在。” 我心中若有所悟:鳳陽的鑼鼓聲,從來不是熱鬧的余燼,而是埋在黃土里的火種。只要還有人記得在年節(jié)歡慶時刻敲響它,這方水土便永遠會在舊曲調里,長出新芽。